AED除颤仪是心搏骤停急救中的核心设备,其重要用途集中在快速挽救生命、提高急救效率等关键环节,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:

一、核心用途:终止致命性心律失常,恢复心脏节律
心搏骤停中,约 80%-90% 的病因是心室颤动(室颤)或心室扑动(室扑)—— 此时心脏无法有效收缩泵血,血液循环中断,若不及时干预,患者会在数分钟内死亡。
AED 的核心作用是:
通过电极片检测心脏电活动,精准识别室颤、室扑等 “可除颤心律”;
自动释放适量电流(150-360 焦耳),使心肌细胞同步除极,终止异常节律,为心脏恢复自主跳动创造条件。
这是唯一能直接逆转此类心搏骤停的方法,药物或其他急救手段无法替代。
二、为非专业人员赋能,缩短 “黄金抢救时间”
心搏骤停后的 “黄金抢救时间” 仅为4-6 分钟,每延迟 1 分钟,生存率下降 7%-10%。而专业医护人员到达现场往往需要更长时间(尤其在非医疗场所)。
AED 的设计初衷是让普通人能快速参与急救:
全程语音 + 图文指导,无需医学背景即可操作,降低急救门槛;
从开机到完成首次除颤可在 1-2 分钟内完成,大幅缩短 “从发病到除颤” 的时间差,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(研究显示,若在 3 分钟内使用 AED,生存率可提升至 50% 以上,远超单纯等待医护人员的 10% 以下)。
三、配合心肺复苏(CPR),维持生命基础
AED 不能替代 CPR,两者结合是心搏骤停急救的 “黄金搭档”:
在 AED 到达前,CPR 通过胸外按压暂时维持微弱的血液循环,为大脑和重要器官供氧;
AED 电击后,需立即恢复 CPR,持续支持循环,直至心脏自主节律恢复或专业医护人员接手。
两者协同可使生存率提升 2-3 倍,远高于单一手段。
四、覆盖多场景,填补专业急救空白
AED 的便携性和易用性使其能覆盖各类场景,填补专业医疗资源的 “时空盲区”:
公共场所(机场、商场、学校、体育馆等):应对突发心搏骤停,尤其适合老年人、有基础心脏病患者聚集的区域;
工作场所:企业、工厂等配备 AED,可应对员工突发疾病;
家庭场景:针对有心脏病史的家庭成员,可在救护车到达前争取抢救时间。
五、降低急救风险,减少人为误判
AED 通过智能化设计降低急救风险:
自动分析心律,仅在检测到 “可除颤心律” 时提示电击,避免对正常心律或心脏停搏患者误放电;
明确的操作指引(如 “远离患者”“开始按压”)减少人为失误,让非专业人员在紧张状态下也能规范操作。